Scio me nihie scire ~ Socrates
【哲學星期五@雲林•雲中街】─ 為承認而奮鬥—臺灣認同之未竟
【時間】10/12(五) 19:00~21:00
【主講】沈清楷| 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主持】簡端良 | 雲科大通識教育中心教師
【地點】斗六雲中街生活聚落
【地址】雲林縣斗六巿雲林路一段75巷7號
自從黑格爾以來,主奴關係的辯證發展成為人們思考主體性與自由的時候,無法忽略的課題。在這一次的講座裡,沈清楷教授將帶著大家一起思考,黑格爾的主奴辯證的內涵是什麼?誰是主人?誰才是奴隸?主人與奴隸之間是單向的宰制還是雙向的互賴?主奴關係如何變形與自我轉化?它的倫理與政治意涵為何?它又如何牽涉到承認/肯認(recognition)的哲學思考?對於我們的啟示又是什麼?台灣是不是中國的一部份?台灣人民有沒有權力決定自己的未來?當人能夠宣示自己不願成為別人的附庸與工具,不願意活在別人的意志之下,才能彰顯人的價值;同樣,住在這土地上的2300萬台灣人,是否也應有這種宣示的決心,脫離殖民狀態,當自己的主人,才能彰顯存在的價值。本週的哲學星期五,邀請到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沈清楷,來到雲林哲五,來和雲林的年輕人來聊聊,現場座位有限,敬請把握機會。
【主辦】哲學星期五雲林志工團
【策劃行政】林鈺廂、黃聖閎
【文字紀錄】李昀錚、陳逸蓁
【影像紀錄】劉孟宣、侯家衛
【場地器材】簡瑞彤
【海報設計】焦莞茹
【哲學星期五@雲林官網】
http://www.facebook.com/cafephiloyunlin/
【哲學星期五官網】
【哲學星期五Facebook粉絲頁】
http://www.facebook.com/cafephilotw
【斗六雲中街生活聚落】
http://www.facebook.com/YunzhongStreet/?fref=ts
【哲學「非」星期五@高雄】漢娜鄂蘭談時間、政治與進化中的極權主義 2018/10/07
【時間】 2018 年 10 月 07 日(日)14:30 ~ 17:00
【地點】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地址】高雄市鹽埕區大勇路 64 號 2 F(捷運橘線鹽埕埔站 1 號出口右斜對面;地圖 http://goo.gl/mNsJMn )
【與談人】葉浩|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主持人】蔡士瑋|法國里昂第三大學哲學博士
【主辦】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1906-1975) 是 20 世紀最重要,也是最早針對納粹大屠殺持續提出批判,並試圖提出政治理論來解釋的政治思想家之一。早年她因身為德國猶太人而無法獲取教授學術資格認定,因而無法在德國大學授課。 1933 希特勒取得政權後,她甚至遭到蓋世太保短暫拘禁。獲釋後,鄂蘭離開納粹德國前往法國。二戰爆發後,法國卻也遭納粹佔領,她因而於 1941 年再度被迫流亡,前往美國尋求庇護,於 1950 年成為美國公民;她幼時的家鄉柯尼斯堡則在 1945 年由蘇聯紅軍佔領後,成為蘇聯領土。
鄂蘭一生的政治理論都與她 20 世紀最重要政治事件息息相關;她最主要的探問,則緊扣著「人在面對政治社會壓力之下,如何做出道德判斷?」這一課題。她強調,20 世紀的兩大極權統治代表 —— 納粹德國與史達林統治下的蘇聯 —— 不論在規模或操作技術上都是前所未見的;任何古典政治理論下的「專制暴政」概念都不足以解釋這套全新的極權主義運作。鄂蘭思考的根本提問是:「西方現代文明社
會中,到底蘊藏了什麼力量,導致極權主義得以將人性轉變成動物般的屬性?」
她認為,在現代社會裡,當人們失去了彼此間的人際紐帶,變得原子化、彼此孤立時,特別容易受到意識形態極端的政治強人煽動;極權主義操作的關鍵,在於它使人失去獨立思辨的能力,變得盲目尊崇權威。納粹或史達林極權政權的惡,並非因為人們天性邪惡毫無人性,而在於他們只會盲目地奉命行事。
鄂蘭對於「納粹大屠殺為何發生」以及「極權主義的興起」的闡釋,特別是她所提出的「邪惡的庸常性」(the banality of evil)的概念,對當代民主政治,特別是在追求「轉型正義」的國家,有著深刻的啟發。面對西方世界極右浪潮再興的此刻,本週哲學『非』星期五邀請葉浩老師來為我們解說漢娜・鄂蘭對極權主義的闡釋,並帶領大家一起思考,鄂蘭對政治的理解與對極權主義的觀察,如何呼應我們今天所面對的政治與道德難題。
【臉書活動專頁】
【哲學星期五@高雄臉書粉絲頁】
http://www.facebook.com/cafephilokh
【訂閱哲學星期五@高雄活動通訊】
Email 通訊錄: http://goo.gl/bKLc3w
【婚姻平權大平台粉絲頁】
http://www.facebook.com/equallovetw/
【哲學星期五官網】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官網】
【哲學星期五 app】
Android 版 http://goo.gl/5V7Sa3
iOS 版 http://goo.gl/mWD91f
【哲學星期五@台北】—《藥櫥裡的時空穿越——從學名藥看現代製藥的前世今生》—2018/10/05(五)19:30@慕哲咖啡館地下沙龍
我們經常聽到,用藥者理應付出高額的價格,才能補償藥廠的早期研發,並鼓勵他們繼續製造更好的藥,以利我們公眾的健康。也因為藥價的問題,才會有各國版本的《我不是藥神》,從國外走私便宜的學名藥,變成廖添丁式的義賊。到底學名藥是什麼?為什麼要從國外走私?整個製藥業的生態概況為何?誰生產這些學名藥?學名藥是比較不好的藥嗎?
學名藥和原廠藥在專利地圖上的大戰,是個跨國的議題,但是如果我們聚焦到台灣醫療現場,搭配上慢性病、健保制度、藥價、「國藥國用」等等議題,學名藥對公共衛生有什麼樣的意義?鼓勵使用學名藥會降低新藥研發的動機嗎?以台灣的健保規模,為何常有原廠藥揚言退出,而醫療專業也認為應該留住他們?
再者,學名藥廠一直都不是偽藥的仿冒者而已,政策治理上,學名藥廠的產品應該達到什麼樣的標準?他們又如何規劃進入市場?又如何改變製藥業自身和國家治理?藥業歷史學家傑瑞米・葛林(Jeremy Greene)已經有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如今,學名藥廠可以從地區性變成跨國的學名藥巨人,例如:以色列的梯瓦(Teva),從七○年代,開始收購其他藥廠,目前成為世界上最大學名藥廠之一。巴西的學名藥廠也曾經透過「南南網絡」(South-Southdistribution networks,指南半球的開發中國家)提供比較便宜的愛滋病用藥,發揮重要的公衛角色。
本週【哲學星期五@台北】將由台灣健康人權行動協會理事長孫友聯先生主持,並邀請到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郭文華教授,以及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學名藥協會王舜睦名譽理事,除了跟大家分享、釐清原廠藥與學名藥之間的歷史糾葛之外,更帶大家回到台灣的脈絡,共同探討台灣學名藥廠的產業發展願景。歡迎各界前來參與討論、交流。
(本次活動自由入場、無需事前報名;感謝【左轉有書X慕哲咖啡】提供場地,無強制性消費,但是鼓勵大家在店內消費,支持咖啡館「無償提供」【哲學星期五】場地使用)。
【時間】2018年10月05日 (五) 19:30–21:30
【地點】Café Philo 慕哲咖啡館 地下沙龍
【地址】台北市紹興北街 3 號 B1(捷運板南線,善導寺站 6 號出口)
【主持】孫友聯│台灣健康人權行動協會理事長、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
【與談】郭文華│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王舜睦│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學名藥協會名譽理事長
【哲學星期五官網】
【哲學星期五Facebook粉絲頁】
http://www.facebook.com/cafephilo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