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o me nihie scire ~ Socrates
【哲學星期五@台北】—《藝術抗爭?以「弱機構」之名》—2018/08/24(五)19:30@慕哲咖啡館
1987年法國哲學家德勒茲(Deleuze)在一場以創作實踐為題的講座中,不斷地強調「藝術」與「抵抗(résistance)」之間緊密的連結。亦即,藝術自古以來透過創作行為,不只持續地挑戰生命和存在的意涵,同時它也在現代社會無所不在的規訓機制裡,展現了其潛在的批判與抗爭姿態。
正好在同一年宣布解嚴的台灣,1980年代處於蓬勃發展階段的前衛藝術,或為開展自由且具實驗性的創作語彙而抵抗,或為了逃離身體與思想的禁錮而抗爭。而今日,面對全球資本主義自我崩毀所引發的危機,台灣的藝術抗爭,一方面在探求另一種生存方式的實踐中,與世界各地基進的創作者遙相呼應,另一方面卻也因長期處於被殖民的現實裡,而形構出獨特的面貌。
但是,在藝術抗爭看似作為實現烏托邦的捷徑時,我們也必須反觀基進創作之批判性,又是如何在藝術世界自身的危機當中、以及在藝術既定的社會角色與定位裡,漸漸被既有的權力關係馴化、收編、甚至是成為共謀的矛盾狀態。因此,「何謂藝術抗爭?」不僅是如何生存、逃逸、如何抵抗收編,更是如何超克內在矛盾的關鍵提問。
「機構」(institution)對傅科來說,是形成社會規訓體制,權力交織、形構與集結的場域。然而,在社會中開展另一種集體創作模式的「弱機構」,是否能夠作為藝術抗爭的一種可能性?以其名而組織的藝術抗爭,若並非是為了建立一套新的美學標籤與審美框架,那是否有可能基於在地脈絡,重構藝術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呢?且是否能更進一步地於體制邊緣,穿透危機,並產生積極且具創造性的社會意涵?
本週【哲學星期五@台北】由梁家瑜主持,邀請到巴黎第八大學美學、藝術之科學與科技博士候選人吳祥賓來跟大家談談藝術抗爭在台灣的面貌、與「弱機構」的研究作為抗爭路徑的可能,歡迎大家前來交流。
(本次活動自由入場、無需事前報名;感謝【左轉有書X慕哲咖啡】提供場地,無強制性消費,但是鼓勵
大家在店內消費,支持咖啡館「無償提供」【哲學星期五】場地使用)。
【時間】2018年8月24日 (五) 19:30–21:30
【地點】Café Philo 慕哲咖啡館 地下沙龍
【地址】台北市紹興北街 3 號 B1(捷運板南線,善導寺站 6 號出口)
【主持】梁家瑜│哲五@台北策劃、譯者
【主講】吳祥賓│巴黎第八大學美學、科學與科技博士候選人
【參考資料】
以《弱機構》談《弱機構》by吳祥賓
http://talks.taishinart.org.tw/event/talks/2018081301
【哲學星期五官網】
【哲學星期五Facebook粉絲頁】
http://www.facebook.com/cafephilotw
【哲學星期五@台中】─「跟著地圖找污染~攤開企業環境責任的透明足跡」2018/08/17(五)19:00
隨著工廠林立帶來的環境問題及潛在的健康影響,大家對於環境資訊的需求逐漸增加,但是要進一步關心環境,是不是不知道要從何關心起?
「透明足跡計畫」於2015年啟動,曾推動要求政府公開一些重要的環境資料,但實際上,有些公開的資料品質很差,也有更多重要的環境資料並沒有公開。「透明足跡計畫」目的是建立起足夠的環境資料,希望每一個人都能透過公開的污染資料去對抗自己身邊面對的污染。過去三年,已利用「透明足跡」的資料,大約有3萬多間公司、7萬多家工廠,以及7萬多筆違規排放污染的資料紀錄來「打怪」,對抗了台灣的污染大廠—六輕,也揭露了號稱環保的蒲公英衛生紙製造廠有大量的違規紀錄,另外更建立了
「OPEN集團」,揭露集團企業隱形的社會責任。
本週哲五@台中將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合作,與大家分享「透明足跡計畫」的成果,歡迎大家共同參與,只要有心,人人都能揭露身邊的污染!期待未來持續透過匯集更多民間對環境需求的聲音,得以讓政府看見社會大眾對於環境資料的公開的迫切需要,並回應社會需求。
*請注意:本週哲五時間提早至19:00開始
【時間】2018/08/17(五)19:00~21: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協會
【地址】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主持、與談】洪申翰│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
【主講】曾虹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
【主辦】哲學星期五@台中志工團、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策劃行政】林俞辰、陳燕琪【海報設計】賴怡伶【開場主持】黃小奈【攝/錄影】廖家瑞、方惠閔、林呈翰【行政協力】楊育庭、許文烽、許淑惠、蔡翌偵、何敏瑜、許華倩
【參考資料】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Green Citizens' Action Alliance
http://www.facebook.com/gcaa.org.tw/
「透明足跡計畫」
「現在立刻打怪」請用一分鐘,告訴我們你想知道哪些環境資料?
http://1775.typeform.com/to/M7Zdj0
【哲學星期五@台中Facebook粉絲頁】
http://www.facebook.com/cafephilotaichung
【Café Philo─哲學星期五】
http://www.facebook.com/cafephilotw
【哲學星期五官網】
【哲學星期五@台北】—《民主退潮——知識菁英制是未來出路?》—2018/08/17(五)19:30@慕哲咖啡館
二戰之後被認定為普世價值的現代民主制度,正面臨著空前的挑戰。一方面,英國的脫歐公投加上川普當選美國總統,意味著制度性危機與理性選民的退位,民粹主義成為老牌民主國家的政治邏輯。至於興起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第三波民主浪潮,於今也處於退潮時期,許多國家都出現了民主倒退的現象。另一方面,中國的崛起也意味著民主制度並非如同過去許多捍衛著所宣稱,比威權體制更能促進創新與經濟成長。
在政治學術領域當中,當前最引人矚目的不外是美國網紅學者布倫南(Jason Brennan)兩年前出版的《反民主》(Against Democracy),呼籲改以「知識精英制」取代民主,徹底放棄「票票等值」的理念,以及政治參與可促進人民的政治知識並培養公民精神——畢竟,絕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學不會判斷公共事務所需的科學與政經知識,且無知到連自己多無知都不知道,讓他們來投票決定影響國家前途的代表或議題,一來小則連累了少數的知識精英,大則毀了國家,二來則只會激化他們的立場,讓原本的意見分歧晉升為嚴重的社會分裂!
知識精英制象徵著柏拉圖的反民主政治思想,正在強勢回歸。自詡為柏拉圖繼承人或知識精英的學者,紛紛撻伐民主理論。向來標榜中立、理性、客觀的政治科學家,當中也不乏轉為宣揚中國黨國體制優越性的鴻儒碩學。至於被布倫南貶為白丁,因此不得參與政治的大眾,也出現了不少懷念威權,咒罵民主誤國,要求讓真正懂的人來治國的聲音。
本週【哲學星期五@台北】由吳豐維教授主持,邀請到譯者劉維人先生以及葉浩老師來跟大家聊聊當前民主制度的挑戰。
(本次活動自由入場、無需事前報名;感謝【左轉有書X慕哲咖啡】提供場地,無強制性消費,但是鼓勵大家在店內消費,支持咖啡館「無償提供」【哲學星期五】場地使用)。
【時間】2018年8月17日 (五) 19:30–21:30
【地點】Café Philo 慕哲咖啡館 地下沙龍
【地址】台北市紹興北街 3 號 B1(捷運板南線,善導寺站 6 號出口)
【主持】吳豐維│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分校哲學博士
【主講】劉維人│自由譯者
葉 浩│倫敦政經大學政治哲學博士
【哲學星期五官網】
【哲學星期五Facebook粉絲頁】
http://www.facebook.com/cafephilo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