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o me nihie scire ~ Socrates


 

【哲學星期五@雲林】-人如何不合理的高估經典

 

【時間】4/20(五) 19:00~21:00

【講者】朱家安 | 哲學哲學雞蛋糕腦闆

【主持】簡端良 | 雲科大通識教育中心教師

【地點】雲林科技大學(人科一館DH222演講廳)

【地址】斗六巿大學路123號

 

不管在學院還是社會,都有一個奇怪的現象:許多人真誠地崇拜自己看不懂的經典,就像迷信的人崇拜宗教導師(guru)。在這次講座裡,哲學雞蛋糕腦闆朱家安要分析並介紹認知科學家史波伯對此現象的看法,說明他如何從知識論和語言哲學的角度切入,來探討現象的結構和成因。朱腦闆希望能藉這次講座,讓大家了解一些基本的知識論和語言哲學概念,並對人類盲目崇拜的天性多一點瞭解。

 

【主辦】哲學星期五雲林‧雲中街志工團

【策劃行政】林鈺廂、劉孟宣、黃聖閎

【文字紀錄】李昀錚、陳德範

【影像紀錄】劉孟宣、侯家衛

【場地器材】林鍾翔、巴月陽

【海報設計】焦莞茹

 

【哲學星期五@雲林官網】

http://www.facebook.com/cafephiloyunlin/

【哲學星期五官網】

http://www.5philo.com/

【哲學星期五Facebook粉絲頁】

http://www.facebook.com/cafephilotw

【斗六雲中街生活聚落】

http://www.facebook.com/YunzhongStreet/?fref=ts

 

 

 


 

【哲學『』星期五@台北】―「如何面對政治屠殺和傷痕—中國六四和台灣二二八」― 2018/04/19() 19:00 @慕哲咖啡館

 

「台灣二二八」與「中國六四」時空相差甚遠的兩個事件,當然沒有因果關聯,加害者也不同。但這兩個事件都涉及政治屠殺,且各自在受害的族群身上留下了至今仍在生瘡化膿的集體傷痕。事件的見證者多數選擇了噤聲,亦有徹底退回了內在的堡壘,不再過問公共事務,讓壓迫者佔據自己的良心,對黨國唯命是從,也讓所有的內在對話從此淪為一場場的揣摩上意,外在行動則剩下拚經濟和自我利益的追求,才稱得上有意義。

 

像這樣的故事,曾在許多國家上演!前共產國家與走過威權獨裁統治的新興民主國家,都面對類似的處境。認真反思如何處理如此的政治屠殺與歷史記憶,近年來在國際上則習慣稱為「轉型正義」的追求,其目的往往不僅在於正視歷史真相,平反受害者,也包括嚴懲加害者,但保留了讓加害者自動認錯並尋求原諒、受害者選擇原諒的空間,作為一種面向共同未來而努力的政治和解。

 

本週【哲學『非』星期五@台北】,很高興請到中國歷史文獻學者吳仁華,以及台南新芽協會理事長嚴婉玲,兩位研究關注歷史又兼具政治實踐經驗的講者,分別從中國六四與台灣的二二八,與大家探討國家暴力與轉型正義的看法。歡迎關心此議題的朋友前來共同思索如何正視過去、走出歷史創傷、迎向共同的未來。

 

【時間】2018年 04月19日 () 19:00–21:00

【地點】Café Philo 慕哲咖啡館 地下沙龍

【地址】台北市紹興北街 3 號 B1(捷運板南線,善導寺站 6 號出口)

【主持】葉 浩 | 英國倫敦政經學院政治哲學博士

【與談】吳仁華 | 六四屠殺見證者、歷史文獻學者

嚴婉玲 | 經濟民主連合顧問、台南新芽協會理事長

 

【主辦】李明哲救援大隊、華人民主書院、青平台、哲學星期五志工團

 

【尋找李明哲_Facebook粉絲頁】

http://www.facebook.com/whereislee.org

【哲學星期五_Facebook粉絲頁】

http://www.facebook.com/cafephilotw

【哲學星期五_官網】

http://www.5philo.com/

 

 


 

【主題】先有永續才有發展:原青行動經驗 (Sustainable first, then development)

【主辦】紐約哲學星期五志工團隊, LIMA 台灣原住民青年團

【時間】04/14 (Sat) 6:30pm - 8:30pm

【地點】C&M Creative Space

1432 Dekalb Ave, Brooklyn, NY 11237

【語言】本次活動將以中文為主 (event will be primarily in Mandarin Chinese)

【主講人】

洪簡廷卉 Tuhi Martukaw 卑南族:別搞錯重點了!永續發展與原住民族的愛恨情仇

歐伯恩 Cegaw Dalibathan 魯凱族:I la da muabaliu —從「尋根」到「回家」

徐嘉榮 Gigi Pazazulung 排灣族:都市青年扎根部落—七佳青年部落行動

歸呈仰 ngerenger mavaliw 排灣族:成為完整的「人」—原住民族實驗教育的推動

 

【內容介紹】2015年9月,193個聯合國會員國一致通過、2016年1月1日啟動了涵蓋企圖要改變世界的17項目標、169項具體項目的綱領性文件《2030永續發展議程》,要在2030年實現三項史無前例的創舉:消除極端貧窮、戰勝不平等和不公正以及遏制氣候變遷。這個15年的發展工程,打著「我們所要的未來、一個都不能少」的口號,不斷強調「全球合作、共同面對」的重要性,然而,原住民族的聲音,在哪裡?

 

事實上,在17個永續發展目標中,最多台灣企業呼應的目標分別是「氣候行動」、「就業與經濟成長」、以及「責任消費與生產」。相反地,較少被提及的目標則分別是「減少不平等」、「消除飢餓」、與「陸地生態」。而台灣政府所成立的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所提出的永續發展政策綱領中,即便有完整提及原住民族在此過程中不同面向的角色和重要性,事實上,該委員會的組成以及會議,卻僅有一位原住民民間委員,原住民族的參與明顯不足。即便如此,世界各地的原住民族早已透過許多不同面向、層面的實質行動,以永續生存為根本,為發展而努力,也持續地大聲疾呼:永續發展在經濟、社會和環境三項面向之外,也應該將文化列為第四個重要梁柱,訴求任何的發展,都應該要兼顧文化與認同。此次的分享,由四位來自台灣的原住民青年,從自身的行動參與,來聊聊原住民青年眼中的永續發展,應該是什麼樣貌?透過這些行動,又可以如何永續、如何發展?

 

【場地贊助】陳芥平|布魯克林藝術家

【海報設計】陳芥平|布魯克林藝術家

 

Eventbrite donation ticket 是為了方便估計確切參加人數,如果你想來,但是不想拿出信用卡,直接在臉書活動上 RSVP 也相當歡迎。

 

 

 

第 1 頁,共 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