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o me nihie scire ~ Socrates
教育越來越趨向國際化,
從小學之前的雙語教育,
到這幾年推動的教育東南向,
台灣似乎越來越把教育往外擴張。
在這股國際化的趨勢中,
我們可以思考傳統書畫教育如何找到與其一致的立足點。
本學期最後一次的哲學「非」星期五@長榮大學將邀請到書畫藝術學系江柏萱助理教授來跟我們聊聊書畫藝術的前景。
講題:只談國際化,傳統書畫何處去?
講者:江柏萱(長榮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助理教授)
時間:12月13日星期四晚上6-8點
地點:長榮大學第一教學大樓T10306教室
【哲學星期五@台中】─「反思評鑑二十年 — 台灣的高教怎麼了?」2018/12/7(五)19:30
從1998年台大在校內訂定《教師評估準則》算起,台灣的「高教評鑑」制度也已經實施二十年了。這二十年來,不同領域的學界人士,對評鑑的批評可以說是從不間斷;而這也反映了評鑑制度在大學校園中的強大力量。
事實上,評鑑制度不僅關聯到個別學校的發展、教師的工作內容、學生的受教權利,甚至因為它與校內/外/國家權力結構盤根錯節的鑲嵌在一起,其實它與整體國家的高教政策也緊密相關。回顧來看,可以說要理解這二十年來的高教變遷,我們必須面對評鑑制度帶來的的影響。
我們應當要嚴肅的詢問:到底評鑑制度是否真的提昇了高教品質?它到底帶來了什麼樣的制度效果?有人說:「除了作假與流於形式的弊病之外,評鑑制度造成的是大學權力結構的集中化」。有人認為:「它破壞了學術工作者內在的自律精神,轉而變成應付了事的心態」。有人則認為:「評鑑制度挖空了學術的自由根基,研究愈來愈庸俗化,失去邊緣與創新的可能性」。
我們是該停下腳步,認認真真思考台灣到底需要什麼樣的高教環境的時候了!此刻需要好好思索:「我們需要評鑑嗎?」或者問:「我們到底想要什麼樣的大學?」而這些問題,開放給所有人來共同回答!
本週哲學星期五@台中與高教工會合作,分別由高教工會組織部主任林柏儀、台大法律學院副教授陳妙芬,以及東海大學社會系副教授鄭斐文,與大家探討當前高教環境困境與改革的可能。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們踴躍前來參與討論。
【時間】2018/12/7(五)19:30~21:3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協會
【地址】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主持】楊宗澧│哲學星期五@台中志工
【與談】林柏儀│高教工會組織部主任
陳妙芬│台大法律學院副教授
鄭斐文│東海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主辦】哲學星期五@台中志工團、高教工會
【策劃行政】林俞辰、陳燕琪【海報設計】賴怡伶【開場主持】黃小奈【攝/錄影】廖家瑞、方惠閔、林呈翰【行政協力】楊育庭、許文烽、許淑惠、蔡翌偵、何敏瑜、許華倩
【哲學星期五@台中Facebook粉絲頁】
http://www.facebook.com/cafephilotaichung
【Café Philo─哲學星期五】
http://www.facebook.com/cafephilotw
【哲學星期五官網】
【哲學星期五@台北】―「藝術創作做為解殖方法─建造帝國邊界上的異托邦」―2018/12/07 (五) 19:30@慕哲咖啡館
台灣身處中、美兩者的帝國邊界,身為創作者,如何就媒體、美學、創作觀念上的建立,來蜿蜒抵抗此波帝國主義的沖刷?甚至,我們如何能以藝術創作為解殖方法,去自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重組利基、重組自身理想的對話對象與對話邏輯。
如果17世紀時,各地方言出版的興起,造就了現代國族共同體的邊界誕生;20世紀時,受CIA贊助美國的當代藝術與好萊塢電影席捲,造就一批批人離開自己的國家,追求開放、自由的美國夢價值。那在這帝國的背景之上,建立一種台灣的視覺語系,又能吸引什麼樣的人們,看見另一個異托邦?
本周2018/12/07【哲學星期五@台北】邀請到觀念藝術家李紫彤,分享他《時差書寫》及《#迎靈者》兩個藝術計畫,如何貼近原住民女性與酷兒的位置,來看台灣現代化政策與帝國邊界;又如何連結多國的個人歷史敘事,來重製冷戰後台灣轉型正義與世界史的對位關係。了解以藝術創作為方法,如何與不同的知識生產方式交互作用,創作者們又如何能積極的、聯合的、政治的藉由這些離散、邊緣的角度,探索在「國家」及「國際」轟隆聲響上的異托邦之境。
(感謝【青平台】、【慕哲咖啡館X左轉有書】贊助場地,本活動自由入場、無需報名;無強制性消費,但是鼓勵大家在店內消費。)
【時間】 2018年12月07日(五) 19:30–21:00
【地點】 Café Philo慕哲咖啡館地下沙龍
【地址】 台北市紹興北街3 號B1
(捷運板南線,善導寺站6 號出口)
【主持】 廖健苡│哲學星期五策劃人
【主講】 李紫彤│觀念藝術家
【主辦】哲學星期五志工團、青平台,慕哲社會企業
【策劃行政】廖健苡、吳豐維、黃昭華、梁家瑜、葉浩【海報設計】徐名慧、楊郁婷、林亭萱、徐清恬【開場主持】廖品嵐【錄音】汪業政、汪業翔【攝影】梁家瑜、楊依陵、黃謙賢【直播】林士傑【摘要】賴韋蓁、林安冬、江博緯【網管】黃昭華【行政協力】黃彥傑、獨角獸、謝杰融
【講者介紹】
李紫彤( Lee Tzu Tung),觀念藝術家,創作手法結合深入的學術研究與政治參與。近年,她以「身份認同」之敘事及權力為出發點,將原民性、華語語系、現代性創傷、知識論正義納為創作研究範疇。她遊於行為、網路藝術、新媒體裝置與實驗電影,以藝術做為方法,審視當代藝術、科技與政治權利之框架。(更多資訊:tzutung.com)
【藝術計畫介紹】
●《時差書寫》探訪台灣人公共事務協會(FAPA)、中國和統會、台灣政黨選舉及原住民運動的田野過程、探討原住民運動者在面對現代性政策及定居殖民者時,如何思考國族及性別認同狀況;同時,藝術創作的形式又如何與人類學的民族誌書寫及反身性概念交涉。
●《#迎靈者》則是一個參與式的新媒體作品,此計畫設計一套程序,讓哥倫比亞、瓜地馬拉、匈牙利、斯洛維尼雅...等地的朋友,以社群媒體召喚各地冷戰後,壓迫者與被壓迫者的個人故事。《#迎靈者》試圖重製台灣轉型正義與世界史的對位關係,嘗試超越肉身、靈魂、地域,彼此連結的可能。
【哲學星期五Facebook粉絲頁】
http://www.facebook.com/cafephilotw
【哲學星期五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