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飛舞@蘭陽】
德國哲學的「理想主義」
2019/12/14(六) 14:00-16:00@松園小屋
帶有所謂「神秘主義」(Mystik)色彩德國哲學,其神秘性可就「神學」與「科學」的觀點來理解:一則其反對「神學」下的「靈魂-肉體」二元實體觀及「超越一神論」的獨斷性;再者其挑戰「科學」下的「實在論」(Realismus)以及「同一律」、「不矛盾律」及「排中律」的絕對性。以德國哲學的角度觀之:宗教的獨斷導致文明的黑暗,科學的侷限正是哲學的開端。
哲學的價值和主體性正在於其試圖透過「思辨」(Spekulation)打破宗教的迷思並超越認知的界限。中世紀哲學的在「一神論」之下以論證「靈魂不滅」、「世界的有限」及「上帝的存在」為職志,然而始終面臨著與其對立和背反之主張的挑戰。德國哲學從康德(Kant, 1724-1804 )到黑格爾(Hegel, 1770-1831)積極面對對立和矛盾主張存在的問題,論證對立和矛盾主張的相對性和獨斷性,不僅打破宗教的獨斷,也打破科學觀點的獨斷。面對唯心或唯物的對立以及世界有限或無限和上帝存在或不存在的矛盾,康德所開闢出來的德國哲學逐漸走向「現象論」(Phänomenalismus)及「不可知主義」(Agnostizismus)之路。康德之後,黑格爾在「現象論」的基礎上,嘗試解決康德遺留的矛盾問題,以克服「不可知主義」,此即黑格爾的「辯證法」(Dialektik)和思辨哲學。
對於矛盾問題,如果黑格爾認為理性可超越矛盾的困境,叔本華(Schopenhauer, 1788-1806)則認為人在現實世界受制於盲目意志而無法擺脫矛盾的痛苦,他提出有如東方佛學的捨離,作為擺脫痛苦的途徑。然而,若自叔本華開始,生命的困境取代樂觀的理性,意志的矛盾也取代思想的作為成為課題,那麼尼采(Nietzsche, 1844-1900)則以「善惡之彼岸」的意志哲學,作為超越矛盾的另一種詮釋。我們可以如此設想:打破獨斷、正視對立及超越矛盾是德國哲學的本質和特色。
近代德國哲學自康德始,經過黑格爾、叔本華及尼采始終帶有“Idealismus/Idealism”的傾向。 Idealismus可翻譯成「唯心論」、「觀念論」、或「理想主義」。如果哲學系統立基於柏拉圖的「唯心論」或「觀念論」,那麼可以說沒有進入「觀念論」的世界就不算進入哲學的世界。然而,如果從超越對立和矛盾的意義來看待德國哲學,那麼「觀念論」也不過是德國哲學的起點,或許更適合以德意志的「理想主義」來描述。12月份的【哲飛舞@蘭陽】很榮幸邀請到黃柏誠老師,為我們詮釋德國哲學的性格,歡迎各界朋友踴躍參與討論!
【講者簡介】黃柏誠│德國科隆大學哲學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政治思想中心博士後研究員。現職為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德文系兼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黑格爾哲學、康德哲學、政治哲學、京都學派。
【主持】 Helen│哲學星期五@蘭陽 志工
【主辦】 哲學星期五@蘭陽志工團
【海報設計】謝杰融
【時間】 2019年12月14日(六)14:00–16:00
【地點】 松園小屋
【地址】 宜蘭市進士路26-1號
路線指南:http://goo.gl/FS3WwT (第一次來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