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o me nihie scire ~ Socrates

【哲學星期五@高雄】在田野相遇:生命經驗如何成為知識? 2019/05/10

【哲學星期五@高雄】在田野相遇:生命經驗如何成為知識?|2019.05.10(五)14:30 ~ 17:30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17、18 世紀啟蒙時代,歐洲哲學家如休姆、洛克、盧梭等不再仰賴傳統宗教權威,而以理性或實證的哲學思辨,探討/論述關於「人性」與「人類社會」的問題。儘管啟蒙哲學家如盧梭也對所謂「原始社會」產生興趣,但啟蒙時代的歐洲哲學家大多並沒有第一手的異文化經驗。

 

「人類學」從哲學分家,成為研究人類文化 —— 特別是研究「異文化」—— 的專門獨立領域,其緣起與 18、19 世紀歐洲殖民帝國的擴張息息相關。殖民帝國的擴張使歐洲人開始接觸大量的異文化,並產生透過科學解釋來認識、分類異國物種、風土與文化男性的迫切需求。在早期,研究者仰賴訛誤甚多,甚至充滿偏見的二、三手航行和傳教士紀錄,坐在火爐邊的搖椅上,想像遙遠的奇風異俗,被戲稱為「搖椅人類學家」。之後部分人類學者開始到異地從事短期調查,然而資料可靠性依舊有限。1922 年是人類學的發展歷程中劃時代的一刻,馬鈴諾斯基出版他在初步蘭群島研究的第一本書《南海舡人》後,長期的田野工作 —— 與當地人共同生活、學習當地語言和文化、參與觀察 —— 成為人類學方法論與認識論的核心。

 

簡化地說,田野工作的理想是透過經驗的接近,甚或同理心,讓人類學者能掌握「土著觀點」,而非侷限於研究者自身的文化框架。這是人類學的重要挑戰與貢獻,也是人類學視角獨特於其他學科之處。作為一種「建構知識」的獨特方式,強調「同理心」與「土著觀點」的人類學田野工作,對強調理性、邏輯的哲學思辨帶來什麼樣的碰撞?人類學對「他者」的理解,與哲學對「自我」的探索,兩者研究對象與方法的不同,又映照出什麼樣的世界觀異同?

 

本週哲學星期五@高雄很高興邀請趙恩潔、莊雅仲、容邵武三位老師來與大家分享他們的研究,並與大家一起討論人類學者如何透過田野工作,在科學與人文、主觀與客觀、自我與他者之間不斷自我質疑、自我挑戰與辯證,藉此探索人、文化與知識的邊界,並打開新

的可能性。

 

【時間】 2019 年 05 月 10 日(五)14:30 ~ 17:30

【地點】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地址】高雄市鹽埕區大勇路 64 號 2 F(捷運橘線鹽埕埔站 1 號出口右斜對面;地圖 http://goo.gl/mNsJMn

【與談人】趙恩潔|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莊雅仲|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容邵武|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

【主持人】劉燕玉|哲學星期五志工

【主辦】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歷史語言及文化研究所、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策劃行政】翁嘉昀、葉育任、楊柏賢、劉燕玉【海報/攝影】黃靖文、黃盈昇、蘇峻弘、陳虹而【器材/場地】黃上容、傅筱雲、楊堯珺、楊子嫻、邱駿朋、莊易澄

【臉書活動專頁】http://www.facebook.com/events/318662282159642/

【哲學星期五@高雄臉書粉絲頁】

http://www.facebook.com/cafephilokh

【訂閱哲學星期五@高雄活動通訊】Email 通訊錄: http://goo.gl/bKLc3w

【哲學星期五官網】 http://www.5philo.com/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官網】 http://www.sinpink.com/